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21篇
  免费   940篇
  国内免费   151篇
管理学   428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594篇
人才学   6篇
人口学   338篇
丛书文集   2726篇
理论方法论   1177篇
综合类   14312篇
社会学   1640篇
统计学   89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116篇
  2022年   115篇
  2021年   157篇
  2020年   246篇
  2019年   213篇
  2018年   263篇
  2017年   321篇
  2016年   386篇
  2015年   472篇
  2014年   1057篇
  2013年   1437篇
  2012年   1425篇
  2011年   1480篇
  2010年   1229篇
  2009年   1223篇
  2008年   1325篇
  2007年   1673篇
  2006年   1648篇
  2005年   1367篇
  2004年   1330篇
  2003年   1215篇
  2002年   991篇
  2001年   815篇
  2000年   442篇
  1999年   99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2022,44(6):1280-1295
This paper examines how government support interacts with firm-level resilience capabilities in the reduction of layoffs among formal firms in Central America. Our analysis suggests that government support measures play a role in reducing the probability of layoffs among firms with only dynamic resilience capabilities (i.e., those that are developed after the pandemic onset). The effect of government support is not statistically different from the effect of static resilience capabilities alone (i.e., those that were present before the pandemic); thus, in firms with such capabilities, the effect of government support will be marginal. These results hold across sectors - exhibiting a marginally higher treatment effect in service sectors. Our results do not imply that Covid-19 supportive measures are to be disregarded, but instead raise the question of how government support policies could improve the allocation of support among firms in times of crises. Moreover, it underlines the necessity of policies that enhance resilience more broadly – a task that hints at structural issues and requires continuous government support in lieu of ad-hoc measures.  相似文献   
2.
民族记忆既是传承民族文化基因的载体,也是彰显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文化表征。民族记忆作为延续民族历史和文化基因的内在根基,通过传承民族历史文化、建构民族身份、塑造民族形象等形式传承和彰显民族文化基因的内在特征。以瑶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挖掘瑶族民族记忆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基因,并阐释其内在的价值与意义,对培育和铸牢我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的宪法治理经历了从根据地局部执政时期的革命宪法,新中国成立初期移植苏联宪制模式及本土化探索,到改革开放后逐步形成依宪治国与依宪执政的新局面。百年宪法治理历程曲折蹒跚,终坚定向前,经验值得弘扬。宪法治理模式的移植当慎重,宪法的权威应维护,加强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制创新,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文化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中国图书文化事业备受日寇摧残,众多文化典籍被日寇劫掠而去或毁于战火。在此特殊时期,陈训慈征求各类文献,举办图书文献展览会,保护文澜阁《四库全书》与天一阁藏书,撰文与创刊宣传浙江图书文化事业,创建图书馆协会推进全省图书文化事业,为图书文化事业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新生代农民工过于频繁的离职行为导致企业用工成本上升,同时也阻碍了农民工的城市融入进程.基于组织支持和互惠理论,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实证检验了组织支持感、城市融入感及互惠与新生代农民工离职意愿之间的关系与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组织支持感负向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离职意愿,城市融入感在其中起到了中介作用.同时,新生代农民工的互惠倾向对城市融入感与离职意愿的关系具有强化调节作用,并进一步调节城市融入感在组织支持感与离职意愿之间的中介作用,也即新生代农民工的互惠水平越高,城市融入感的中介作用越强.文章首次测度了新生代农民工的互惠倾向,并且验证了微观企业的组织支持能够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研究结论为用工企业更好地理解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行为机制,从而建立有效的管理措施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为寻找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实现路径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辽代9位契丹君主在文化追求上有共同性也有差异,共同性在于他们普遍重视契丹民族传统文化,因此,他们都精于骑射,而且在其国家制度体系中斡鲁朵制、部族制、四时捺钵制占据重要地位,他们崇拜多种神灵,对各种宗教持包容的态度;差异则体现在他们各自对本民族文化发展所采取的举措,以及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尊重与学习的程度有所不同。他们的文化追求致使制度建设和各方面的政策的调整具有兼容和变通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韩伟 《北方论丛》2020,(2):61-68
魏晋既是中国思想史变革最为剧烈的时段,也是传统礼乐观念的重要调试期。玄学作为礼乐变革的背景,它很好地应对了轴心时代以来儒、道两家在言与意、有与无等问题上的分歧,并进行了哲学性弥合。玄学家对"有"的肯定,为儒家礼乐(广义)信仰的延续、"礼乐"(狭义)内涵的升华提供了空间。就前者而言,尽管何晏、王弼、郭象等人思想有所差异,但都表现出对"礼乐形态"的肯定;就后者而言,玄学家通过以自然内涵置换道德内涵的方式,赋予狭义"礼乐"新意,使其获得了本体论和价值论的合法性,并实现了与时代雅乐建设实践的互通。  相似文献   
8.
社会组织领域的政治关联现象日益显著,但政治关联究竟如何影响社会组织有效性,其隐藏的作用机制又是什么?这是学术界尚未明晰的重要课题。针对254家社会组织的问卷调查发现,社会组织政治关联会正向影响组织有效性,这一关系受到组织自主性的中介作用影响。更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制度支持能调节上述中介关系。具体而言,当制度支持水平较高时,这一效应将会增强;当制度支持水平较低时,政治关联通过组织自主性间接影响组织有效性的效应就会减弱。这一发现,一方面增进了我们对社会组织政治关联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为提升社会组织有效性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位于非洲东北部的埃塞俄比亚是非洲文明、语言、艺术和哲学的摇篮,也是非洲政治思想和文学思想的发源地和重镇。埃塞俄比亚独特的历史地位使它成为非洲人民心目中的一座文化丰碑和一面精神旗帜。埃塞俄比亚人坚持使用阿姆哈拉语,已成为当代非洲本土意识的一个重要表征。埃塞俄比亚运动具有宗教改革和政治革命性质,对近代非洲意识的觉醒和非洲崛起具有重要作用。埃塞俄比亚哲学是一种富有哲理性的智慧,典型地反映了非洲人的生存和思维方式。埃塞俄比亚的艺术是本土艺术与宗教艺术的结合、非洲传统工艺和欧洲现代工艺的结合。以“埃塞俄比亚之风”为代表的非洲音乐元素是美国非裔文学乃至整个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之中回荡的一种旋律,对它们的主题思想和艺术形式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Abstract

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peer support and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predicted food security among deaf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nts: The sample included 166 deaf college students at Gallaudet University. Methods: Participants completed a bilingual online survey in American Sign Language (ASL) and English. This survey included USDA’s 6-item food security survey, questions about peer support and socio-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Results: Out of 166 students (mean age =23; SD?=?6), 60.7% were food secure. About 26.4% were at-risk for low food security and another 12.9% had very low food security. The sample included respondents who identified as people of color (54%) and women (52%).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revealed that compared to people who reported always receiving peer support, people who never received peer support were 16.3 times more likely to experience food insecurity (adj OR: 16.325, 95% CI 1.824–146.107). Conclusions: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strong relationship between peer support and deaf college students' food security experien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